查看原文
其他

5年9本笔记!多家媒体报道。这个建大女生了不起!

近几日,我校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

2019届毕业生张懿文

“5年画9本手绘记录大学生活”的故事

各大媒体报道

引发强烈关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报道

《西安日报》报道

由梨视频拍摄制作的短视频

经时间视频转发后达200多万次观看量

一度登上新浪微博热搜

并引发5000余万网友阅读

人民日报微博转载报道 

共青团中央微信转载报道 

(点击观看视频报道)

看完视频后

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和点赞

“如此坚持,必有一番作为”

“为小姐姐的坚持认真点赞”

“好佩服,能坚持这么久画下去”

“我西建大还是威武”

“西建大c位出道,以最优雅的方式上热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那个女孩——张懿文

和她的建筑世界

最初关注到张懿文

其实是因为

她在豆瓣上发表的连载长文

《毕业季|我与建筑的故事》

(点击文末“阅读全文”即可观看文章)

虽然连载只更新至大二

但已有三万多字的体量

穿插着近百张她从9本笔记

精心挑选的配图

追溯和“还原”着自己

大学期间的建筑学习历程

 “写的好真诚,期待后文。”

“很羡慕这种热情与执行力。”

“大一建筑新生受益匪浅。”

“谢谢你带着我一起回到大学时光。”

在豆瓣回应区,网友纷纷留言

当豆瓣上转载8000多次时

张懿文称始料未及

“阅读量和收藏量都超过了我的想象。”

因为她的初衷

只是为了从平时的笔记中

梳理自己的记录与思考

算作一件给自己的毕业礼而已

文章发表后,张懿文会不时收到

一些师长同学和建筑圈内朋友的鼓励

很多人从她的文字中获得了启迪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开始重新思考大学

该以怎样的学习方式度过

以及该如何坚守与探索

学习建筑的初心和意义

她说,大学期间遇到了

许多非常好的建筑启蒙老师

并且从大一起,

就按照老师所要求的

“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首先要善于观察和记录”

保持了做“手账”习惯至今

正因有着“时时拿着速写本

准备记录”的习惯

便有了9大本的“手账”

记录本中,有她每到

深圳、香港、成都、平遥等地

就画下的建筑草图

写下的城市游记和视觉笔记

1

2

3

4

5

6

有她仔细留存的做过的作业

设计图纸和困惑过的专业问题

有她为读过的

听过的讲座做下的笔记

也有她关于建筑学习

充满哲思的个人认识

成长领悟和理念探究

(知乎问答)


当然,最多的

还是她对那些启蒙过

受教过的师长们的深情回忆

张懿文的任课教师——

文章中提到的“拥有有趣灵魂”

“白玉兰”(付胜刚)老师看完长文后

在朋友圈里给她“比心”——

“是你们让我们变得更好,

如果你们也觉得自己变得更好了,

就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李焜老师说,“她用细腻的文字

记录学习中的感动与感悟,

就像自己忽然被提醒说

‘不要忘记你还是个建筑师’啊!”


 而作为“自在具足,心意呈现”的

教学改革发起人

建筑学院原院长刘克成教授

更是对这位教改班里的优秀学子

充满肯定“教改七年,看到这篇随笔

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

2012年,刘克成教授

在建筑学专业开展

“自在具足,心意呈现”的教学改革

2014年,张懿文怀揣着

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

走进了建大

让她感到更幸运的是

她被分到了教改班

但在当时,刘克成教授倡导的

教学改革的建筑理念

在大一时的张懿文看来

“有太多太多的无法理解”

比如,当同一时期其他同学在做

平面、立体与色彩构成的训练时

教改班的同学们则

“基于对自然物的观察发现

从中提取出抽象空间结构”

随着年级递增,她开始明白

刘克成教授所说的

教育是“启智”

即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让学生回归本心

坚信最好的设计不是模仿

不是要做的和别人一样

而是“心意呈现”

她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体系

对自己以及对同学们的影响——

在真正接触、认识这个纷繁世界之前

先唤醒自己的感知与记忆

再用理性与逻辑的方式

加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而不是你的老师告诉你

什么样的建筑是最好的建筑

怎样的建筑师是最棒的建筑师

这就是所谓

“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做别人

回顾在教改班的学习历程

张懿文用五个词概括

大一时的懵懂

大二时开始对建筑入门

大三时渐入理性

大四时走向成熟

再到大五时继续突破

她感谢自己的这段成长经历

也感谢“自在具足

心意呈现”建筑学之旅

懵懂

建筑学

突破

大一

Architecture

大五


五年的大学生活

让张懿文真切地感受到

自己学习建筑的初心——

用建筑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如果用教改班的话来讲,

就是最纯粹的‘心意呈现’” 

接下来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

即将去同济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懿文

将继续连载讲述她与建筑的故事

记录完五年的建筑学习生涯

谈及对自己的期望,她说,

要像“白玉兰”老师说的那样——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以下摘自张懿文《毕业季|我与建筑的故事》

01

 那些因为建筑而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



向上滑动阅览


有时我们坐一天一夜的火车,

只为看那个心爱的建筑一眼,

感受它的气息;

有时我们特意找寻城市里的背街小径,

想要看到它们原本最生活的样子;

有时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暴走

并乐此不疲,

为能够摘取地图上的星星

而兴奋不已……

02

那些做过的作业、图纸和困惑过的专业问题



向上滑动阅览


那段时光至今想起来,

还会感到异常疲惫,

为了完成好这5张图纸,

熬过最晚的夜。

也是那个时候,

白老师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建筑师,

最基础的两项本领:

一动不动坐八个小时,

和按时交图。

03

那些为读过的书、听过的讲座做下的笔记


向上滑动阅览


当时我的方式是疯狂地看书找案例,

三天看完了建筑学入门经典读物

彭老的《建筑空间组合论》

和程老的《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另外我觉得

一些讲述当地背景文化

和历史的书籍

也很有必要去看一看,

不限于建筑城市类书籍。

例如去日本之前

我看完了黑川雅之的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在去西欧之前

看过陈志华教授的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目前在看《论美国的民主》……

04

 那些关于建筑学习充满哲思的成长领悟



向上滑动阅览


建筑创作和文学创作一样,

都要有“读者意识”,

善于发现与他人交流的共鸣点,

不仅感动自己,

也要感动每一个看到你作品的人。

关于什么是好建筑的思考

一直贯穿在我本科学习的所有阶段,

特别开心的是大学几年时间

每次设计结束

都会感到建筑观被刷新,

这也是我觉得

比做一个好方案重要很多的事。


05

那些对启蒙过、受教过的师长们的深情回忆


向上滑动阅览


“白玉兰”老师:


他对我说的话记不太清了,大概意思就是:“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感性,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有感悟的小孩。不知道现在这么严谨的训练会不会让你觉得很枯燥。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作为建筑师的必修课,也是一种责任。虽然没有之前的水彩有趣,但是却能培养出一个建筑师真正的品质——严谨、细心、耐心,这是作为匠人的基本素养。”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无论是谁听到老师这样的话都会非常感动吧。的确那段时间里我们在做的就是从早到晚测绘楼梯,记录每一个细节,画测稿、测量、初稿、修改、次稿、成图,尽管简单非常耗费时间。


很多很多当年白老师说过的话,今天看到仍然觉得句句珠玑:珍惜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保护自己的内心,保护一个灵感或者点子,拒绝信息时代的诱惑;五年、十年,很多东西年轻人不明白,但也要趁年轻去多多体验;想清楚我们真的想要什么,当你有了一个念头,不要轻易丢弃;我们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失败中寻找我们的兴趣。


任桑老师:


他大概是我认识的所有人中审美最独特、活得最潇洒、最自在具足的“人生赢家”。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任老师说:眼亮方能心明,这样做出的设计才会与众不同。当时我特别感动,有种很多年的疑惑被突然解决了的爽快感,这门课程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告诉我们如何画画,而是教我们怎么感知美。我与任老师在课下的交流并不多,印象深刻的有两次:第一次是老师的皮影博物馆开幕,那是我头一回看到任桑感动得哭泣,那个时候才知道他做的事情有多么艰难和伟大,看到了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模样;第二次是我在去日本留学和保研之间犹豫不决向老师寻求帮助,尽管已是好几年没有联系,他还是立马给我回过电话,告诉我他自己当年选择的故事。


Mr. Wu:


当时真的感觉Mr.Wu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什么都懂。他经常坐在座位上用一根铅笔和草图纸勾勾画画就解析了一个方案,再寥寥几笔又分析了各种空间关系下不同的空间效果,每次都要聚精会神听,真的是生怕少听了会吃亏,第一次感觉到一位前辈充满信念的对建筑的热爱可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能在第一次设计上千平方建筑的时候遇见一位关注空间关系且无限热爱建筑的老师真的是一件极幸运的事情,这种思维方式一直伴随着我,成为做设计的一种习惯。


学长Mr.Kong:


Mr.Kong在我看来是同处于这个年龄层最谦和有礼与接地气的一位建筑师,大学五年没有去亘实习成为我最大的遗憾。特别喜欢学长对于自己工作室名字“亘”的解释,它来源于曾经在母校时的一段经历:在天气好的午后,登上宿舍楼的顶层,看到千年的大雁塔,万年的南山,亿年的星空,那样弥山亘野与鸡犬相闻的想象,从而由内而生的对于自然的敬畏。希望记录那一刻的心情,也是自己做建筑时想要追求的感觉。听完之后,心中忽然生出“那一刻,银河倾斜在心头”的感觉。


黄声远老师:


在遇见黄声远老师之前,我从来不知道建筑师也可以在一场关于LIVING IN PLACE——“生活在地方”的讲座中说出这样的话: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并且可以长久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路窄一点,人才可以相遇。灯暗一点,鸟才可以歇息;生活的本质是真实而温暖;在三维空间中留下空白,还天地于万物的心胸……黄声远老师的深美闳约让我想起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状态,那是一种有力连绵着的,潺潺涌出的永续的暖意,也许建筑的本质就是陪伴——敢于充当生活的背景,让一切都完美得动人。


李焜老师:


特别感谢里空空老师,记得有次我在画不下去面临崩溃的时候他坐在我旁边,陪着我一点一点上完了水彩调子;也谢谢老师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保护我内心的想法,从来不否定我的方案。


 关于未来,她对自己说:

现在回看当年的笔记

很感激当年努力记下这些的自己

未来依旧有那么多

值得你去努力做的事情

你会遇见那么多

既强大又谦虚的人

看到他们依旧为了建筑理想

而努力奋斗的样子


往期推荐

毕业典礼!一流的你们,注定辉煌一流的建大

筑梦启航,建大记得你

绝配!他们这样说建大……

这是一幅图,给有建大烙印的你

来源:党委宣传部

视频来源:梨视频、时间视频

文案:王俊、马长蕊

图片提供张懿文

编辑:翔子、王瑶

校对:王俊

审核:文涛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